


叩齿吞津养生法是传统中医重要养生术之一。古人认为齿健则身健,身健则长寿。据文献记载,梁代医家陶弘景,年过八旬,齿紧完好,身体健壮,他的主要健身方法就是叩齿,他认为“齿为筋骨之余”,叩齿则会筋骨健壮,精神爽快。唐代名医孙思邈主张“清晨叩齿三百下”。 叩齿 早晨醒来后,先不说话,心静神凝,摒弃杂念,全身放松,口唇微闭,心神合一,闭目,然后使上下牙齿有节奏地互相叩击,铿锵有声,次数不限。 刚开始锻炼时,可轻叩20次左右,可逐渐增加叩齿的次数和力度,一般以36次为佳。力度可根据牙齿的健康程度而定。 吞津 从传统中医养生之道来看,叩齿结束,要辅以“赤龙搅天池”,即叩齿后,用舌在口腔内贴着上下牙床、牙面搅动,用力要柔和自然,先上后下,先内后外搅动36次,可按摩齿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牙龈部的营养血供。 当感觉有津液(唾液)产生时,不要咽下继续搅动,等唾液渐渐增多后,以舌抵上腭部以聚集唾液,鼓腮用唾液含漱(鼓漱)数次,最后分三次徐徐咽下(咽津)。 时间及次数 叩齿吞津养生法每当做时以十次为佳,一天当中早、中、晚各叩齿十次,多做更佳。其中早晨叩齿最重要,因为人经过一夜休息,牙齿会有些松动,此时叩齿既巩固牙龈和牙周组织,又兴奋牙神经、血管和牙髓细胞,对牙齿健康大有好处。 在叩齿过程中,口腔唾液增多,我国传统医学认为唾液能滋养五脏六腑,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唾液中有许多与生命活动有关的物质。 养生学家把唾液称为“金津玉液”,同精、血一样,是生命的物质基础。《黄帝内经》曰:“脾归涎,肾归唾。”唾液与脾、肾二脏密切相关,对人体健康长寿、摄生保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李时珍认为唾液有促进消化吸收,灌溉五脏六腑,滋阴降火,生津补肾,润泽肌肤毛发,滑利关节孔窍等重要作用,叩齿吞津具有健脾、补肾、强骨益脑、聪耳明目等功效。 总之,“百物养生,莫先口齿”。常叩牙齿,能强肾固精,平衡阴阳,疏通气血,畅通经络,从而增强机体的健康。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叩齿能对牙周组织进行生理性刺激可促进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兴奋牙神经和牙髓细胞,增强牙周组织的抗病能力和再生能力,使牙齿变得坚硬稳固,整齐洁白。 |
1、凡本网注明“来源:武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武平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武平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武平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武平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