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29项福建省地方标准,其中由武平县农业农村局主持、福建省食用菌技术推广总站等7家单位和企业参与制定的《紫芝林下栽培技术规程》,将于2026年1月24日起全省实施。该规程的发布,填补了紫芝标准的空白,标志着福建紫芝产业从“经验种植”迈向“科学标准”,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也为武平县打造“中国紫芝之乡”特色产业插上标准“翅膀”。
为推动标准落地,11月26日,武平县农业农村局和武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带着最新发布的《规程》走进紫灵芝基地,通过现场讲解、案例分析、疑问解答等方式开展宣传推广,帮助农户掌握标准种植流程和关键技术要点,提升标准化栽培技术水平,提高紫芝品质与产量。
武平县拥有独特的山地气候和富硒土壤,紫芝种植已有30余年历史,是当地农民增收的“黄金产业”。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产业发展面临瓶颈。 “我们武平的灵芝产业已有一定规模,但多年来农户们各自试种,缺乏标准体系,导致一些农户种植的灵芝成活率低、产量质量不稳定、病虫害严重等问题。所以我们现在非常需要一个规范的体系,推动这个产业的健康发展。”武平县食用菌协会会长邱福平表示。 紫灵芝作为药食同源的重要作物,其栽培技术直接影响产量、品质与食用安全。此前由于缺乏统一的地方标准,产业存在“三不”问题:种植技术不统一、产品质量不稳定、市场竞争力不强。此次《规程》的制定,正是针对这些痛点,系统回应产业需求。 武平县农业农村局推广研究员钟礼义介绍,“为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通用性和可操作性,标准制定小组在前期试验研究研究的基础上,还走访了全省5个市20多个县,走访了300多户的菇农,收集了200多个意见,召开了3次座谈会,把老百姓的意见收集起来进行整理,形成了这个标准的草案,然后又通过函询,征询全省16位专家,他们也提出来了160多条的意见和建议,我们都进行了充分地吸收,最终形成现行这个技术规程。”
《规程》聚焦“从产地到初加工”的全链条关键环节,系统规范了产地环境、菌材生产、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控、采收、加工、档案管理等环节的操作指示和转换条件,有效解决了“哪里种、怎么种、如何管、何时收”等核心问题,为产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提供了原则遵循,让紫芝在标准轨道上“茁壮成长”。 “下一步,我们要加强宣传,将这个标准文本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明白纸’,并依托省、市、县、乡四级技术力量开展技术指导。在主产县建立2–3个标准化示范基地,开展产品质量分析,总结经验,持续优化规程内容,确保其科学性与先进性。”钟礼义表示。
《规程》实施后,武平县将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培训+示范带动”三措并举,推动标准落地见效。预计到2027年,全县紫芝标准化种植面积将突破5万亩,带动产值增长30%以上,覆盖率95%以上,并辐射省内外,惠及农户超千户,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产业动能。
“我局将联合其他部门组成专项执法组,开展‘林下-车间-市场’的全链条检查,覆盖菌棒生产、种植流程、加工质量及市场流通等环节,对检查出来的以次充好、虚假宣传行为,专项执法组将依法依规进行从重从严查处,为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武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高级工程师雷加源表示。
编辑:陈荣香 审核:林向荣 终审:钟晓芳 |
1、凡本网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武平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武平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