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5日,走进武平县大禾镇银溪共富林场,蓬勃生机扑面而来,连绵青山叠翠如屏,杉木、毛竹挺拔林立,而在山脚下的共富林场竹制品加工点,数十名工人正忙碌地进行竹制产品初加工,一幅“林茂产业兴”的共富图景徐徐展开。 而谁又能想到,这个林场在建设初期,曾因林地碎片化问题让发展一度陷入困境。为精准破题,林场开启共富计划,先是租赁帽布国有林场6.7万亩林地筑牢发展根基,后又跨村联建整合1.5万亩分散林地,通过统一规划、集中管护,彻底打破“单家独户”分散经营壁垒。
“银溪共富林场采取‘企业+国有林场+合作社+村集体+林农入股’发展模式抱团发展,凝聚各方优势形成合力。”银溪共富林场负责人刘高荣介绍。
该模式构建起“福建龙兴九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平县鸿鑫竹制品有限公司+帽布国有林场+武平县振欣农业专业合作社+帽布村党支部+入股林农”多元主体核心合作体系,明确各方精准分工:龙头企业聚焦产品加工与市场对接,国有林场与合作社合力提供技术支撑,村集体统筹协调资源,入股林农通过参与管理或务工深度融入,有效破解林农分散经营、技术薄弱的难题,成功打造了“多方参与、利益共享”的林业共富新格局。
如今,林场的原材料直供福建龙兴九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平县鸿鑫竹制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同时联合武平县振欣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林下经济,种植紫灵芝、草珊瑚等中药材,带领林农共同致富。
刘修福就是共富林场合作体系推行下的一位受益者,2017年入职鸿鑫竹制品有限公司。“我是附近村的一个村民,在这里上班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又能接送小孩,照顾好家庭。”他满意地表示。
多方协作成效斐然,林场年产木材1.5万立方米,产值达200万元,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互促共进、多方共赢:村集体每年涉林收入约82万元、林农每年涉林收入121万元、合作社年收益96万元、大禾镇政府获飞地工业分成100万元,累计带动400余人就业。
“下一步,我们林场将重点发展紫灵芝、黄精、骨碎补种植及蜜蜂养殖等特色林下经济,构建‘林木为主、林下增效’的多元产业体系,不断丰富林场业态,拓宽林农增收路径。”刘高荣表示。
作为武平县共富林场建设重点实践区,大禾镇依托6.6万亩生态公益林、6.8万亩人工用材林等丰富资源,以银溪共富林场为载体,通过创新合作、整合资源,实现从“分散经营”到“规模作战”的转变,为林业集约化发展注入动能,让生态红利惠及多方主体。
“大禾镇按照县委、县政府建设共富林场的部署,立足本镇实际,通过‘整、合、种、造、销’五种方式打造银溪林场‘五多五同’发展模式,构建经济与生态互生、多方主体共赢林场建设新格局,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效转化,为山区林业共富探索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路径。”大禾镇党委委员、人武部部长林启沐表示。
编辑:陈荣香 审核:林向荣 终审:钟晓芳 |
1、凡本网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武平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武平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