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武平县中山镇“水墨阳民”乡村文化会客厅,工人师傅们正紧锣密鼓地推进消防设施改造及公厕建设。随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该项目也即将焕新升级,为后续业态拓展筑牢基础,进一步解锁“文化赋能+业态创新”的多元机遇,推动这座“乡村文化会客厅”迸发出新的活力。 阳民村创新采用“闲置资产+文化”的方式,巧妙将废弃的猪圈、兔舍进行创意改造,并依托中山河两岸“十里翠竹”的生态底色,以“竹文化”为核心脉络,兴建竹园驿站、“佩奇”餐厅、“以竹代塑”馆、多功能厅、抖音直播基地等一系列空间,让昔日的沉寂角落摇身一变,成为集文化展示、休闲娱乐、创意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文旅新地标。 中山镇阳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邬广勤介绍,“阳民村以思想共富为内核,将返乡青年的创新活力融入乡土肌理,通过打造新农人部落,并与武平新阶联共建,成功吸引了20多名新农人共同参与。他们带来了新思想、新技术、新活力,通过抖音直播共享基地宣传、推广阳民村的文化和农产品,把村里的农产品推向全国,帮助村集体和村民双丰收。” 水墨阳民突破传统乡村项目运营方式,以“筑巢引凤”引入专业运营团队,精准定位绿色发展与产业融合。作为当地首个“以竹代塑”应用场景示范区,这里集中展示了竹制茶具、收纳盒等数十种实用产品,并通过场景化体验传递“绿色低碳”理念。 围绕产业融合,“水墨阳民”配套建设了亲子研学基地,开设竹文化展示、竹编体验等特色课程,并联动周边农户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场景示范+研学体验+产品加工”的完整产业闭环。自运营以来,已带动周边25名村民实现稳定就业,村财增收超50万元。 “我们坚持运营前置,在建设初期就参与进来,提出‘以竹代塑’理念,与村里共同规划建设,并将文化作为核心引擎,指导建设与运营的全过程,因此少走了很多弯路。”武平女子商会会长、“水墨阳民”主理人廖雪涵表示,“同时,我们与村集体、村民合作共赢,村里可提取20%的利润,实现共同发展。” 在“党建引领、村企共建”模式下,“水墨阳民”实现了产业、文化与治理的深度融合。啤酒活动、丰收节、乡村春晚等节庆活动陆续开展,“农家书屋”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有机融合,志愿服务队持续赋能,推动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凝聚乡村向心力。 如今的“水墨阳民”,既是乡村环境的“颜值担当”,也是文化赋能与业态创新的“实践样本”。未来,随着更多文化元素的注入,这座“乡村文化会客厅”将持续释放活力,为乡村振兴探索更多可能。 编辑:陈荣香 审核:林向荣 终审:钟晓芳 |
1、凡本网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武平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武平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