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武平新闻网 >文化旅游 >
木偶戏
2010-10-18 09:38:17  来源:闽粤赣边——武平网  责任编辑:Admin  

奇特的武平木偶戏
  

  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木脑子戏,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其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剧目丰富,雕刻精美,表演艺术更是神奇绝妙。“三五人,可作千军万马;六七步,能达四海九州”这一对联形象地描述了木偶戏这种以小小舞台演出大千世界的艺术形式。
  一、木偶戏溯源
  中国的木偶戏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有一个在老艺人中世代相沿的有关木偶来源的传说,汉朝谋臣陈平制作木偶立于城头,巧妙地解脱了匈奴的围困,木偶因此立了大功。为此汉高祖刘邦钦赐金牌,并下圣旨命人到全国各地演出,这就是民谣“傀儡出在汉高皇,木棍雕成粉线装;汉朝出了高皇帝,赐我金牌走外乡”的来历。唐末五代,大批中原人士纷纷入闽,他们也把中原与北方地区的木偶艺术传入了福建,并在客家地区广泛流传开来。由于木偶戏深入农村,备受群众欢迎,当地民谣流传说:“簇簇人群看出神,登台傀儡似活人,长笛锣鼓紧又密,抬头东方天已明。”
  二、木偶戏绝处逢生
  解放前在武平县曾有十余家木偶戏班。由于经历“文化大革命”,再加上受电影电视等现代艺术形式的影响,到现在只剩下我们桂坑村“福瑞堂”提线木偶戏班一家了。“福瑞堂”提线木偶戏班起初由江西省传入,多在本乡及临近的江西省的一些乡村演出。历经四代传承,现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由于近些年国家越来越重视民间文化的保护,现“福瑞堂”第四代传人李砚达已将提线木偶戏演出范围逐渐扩展到全县各地和周边省、市、县。2005年12月《闽西日报》社曾派出记者专程采访“福瑞堂”提线木偶戏班的传人李永义、李砚达父子,并在2006年1月10日的《闽西日报》上以《我们家要将“木偶戏”一直演下去》为题,对他们父子俩孜孜不倦从事木偶戏艺术,将传统木偶戏发扬光大的事迹予以报道。《武平之窗》网站也以《三尺小舞台,牵动大世界》的文章进行了介绍。李永义、李砚达父子多次带领“福瑞堂”提线木偶戏班代表东留乡参加全县民间文艺汇演,并于1995年和2003年二次获得三等奖。在2006年初举行的“武平县首届民间文化艺术节”上,由“福瑞堂”木偶戏班李砚达等主演的传统木偶戏《大审江魁》又获得三等奖,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并引起了中央、省、市新闻媒体的关注。
  三、五彩缤纷的木偶戏
  木偶的种类很多,历史上存在过的和现今仍在流传的有提线傀儡、布袋傀儡、铁枝傀儡、响铃傀儡和肉傀儡、水傀儡、以及药发傀儡等。现在我们主要向大家介绍我们家乡最流行,影响最深远,群众最喜欢的提线木偶。
  每个提线木偶由10多条线操吊。木偶身长70多厘米,头长约10厘米。木偶眼珠会转、嘴会张合、四肢能活动。木偶是用木头雕刻出来的。木偶外部形体的雕刻“曲直不差”、“短长合度”,并十分讲究躯体、四肢乃至关节的尺寸比例。而且,木偶头部与腹部还镂空,以减轻重量和设置机关用于操纵眼睛、嘴巴等的活动。木偶的头部还打底色、涂漆上油彩,从而使木偶的头部更富有表情和立体感。尤其是其中一个叫“田空菩萨”的木偶,雕刻得特别灵活精致,能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是所有木偶中的“灵魂”。
木偶戏分生、旦、丑、净等角色,其中丑角常用方言俚语插科打浑,常常引得观众哄堂大笑。木偶戏有丰富多彩的音乐唱腔,可用客家话演唱也可用普通话演唱。木偶戏伴奏的乐器也很多,有铜锣、钹、小锣(又称碗锣)、鼓、梆子和头弦、二胡、唢呐及扬琴等。演出时一般由2至3人操吊木偶并演唱,4至6人伴奏。木偶戏剧目有几百个,现在继续在东留各地流行、人民群众最爱看的有《郭子仪拜寿》、《薛仁贵征东》、《薛刚反唐》、《辕门斩子》、《水涌金山》等。
  四、奇特的木偶戏表演艺术
  木偶是死的,可它被表演艺人提到手上便立即“活”了起来,人能演到的,它也能演到,而人演不到的,木偶也能演到,诸如上天、入地、下海、降龙、伏虎、斗妖驱魔、奇术变幻等表演艺术,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据说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和多部由神话故事改编的电影电视,其中有部分镜头是通过木偶戏来完成的。木偶还以其吸烟吐气,举杯饮酒,搬桌移椅,脱衣穿裤,甚至能完成顶碗耍碟、耍叉弄棒、毛笔写字等各种高难度的动作,使人看得如痴如醉。木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全靠表演者的操纵。这正是木偶人化的独特艺术性。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木偶戏也不例外。现在,木偶戏正在形象、语言、唱腔及剧目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以迎接木偶戏表演艺术的春天。  (李砚辉 收集整理)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武平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武平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时政动态
    [更多]新闻资讯
    [更多]政务公开
    • 闽ICP备 2021003204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82402000139号
    • 主管:中共武平县委宣传部 主办:武平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福建省武平县平川街道政府路98号
    • 邮政编码:364300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扫黄打非及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597-3339039
    • 武平新闻网投稿、网民意见收集及举报邮箱:xw@wprmt.cn;举报电话0597--3232222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 武平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