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农村美不美,关键看治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不仅是改善人居环境的硬任务,更是乡村振兴的生态基石。今年以来,武平县十方镇各级人大代表躬身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承诺,充分发挥作用,强力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用实干擦亮乡村振兴的生态底色。 深入调研摸路子 转“污患”为“福祉” “因为家里洗澡洗菜洗碗水没地方排,只能流到房前屋后的沟渠里,天长日久,晴天臭、雨天脏,蚊虫苍蝇嗡嗡叫。”今年3月,十方村村民林叔在代表联络站的倾诉,道出了群众的迫切期盼。对此,镇人大主席团立即行动,组织县、镇人大代表历时一个月,分片走访19个村,通过实地看、座谈听、个别谈,全面掌握了污水治理的难点堵点。 “污水治理要做到因村制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日常管护要到位,避免只建不管”“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村民及时清理沉淀池”……一条条沾着泥土气息的建议被详细记录,并及时转交镇政府办理。此举推动了治理模式从“政府主导”向“政民协同”转变,让项目规划更接地气、推进更顺民心。 强化监督“压担子 化“污水”为“清水” 在黎畲村污水治理项目现场,机器轰鸣,工人忙碌。为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镇人大创新实施“人大+纪委”联合监督模式,代表与纪检干部每月深入工地,既盯质量进度,也听群众意见。 “这个地10多年前就是我的,不是公共用地,修管网要占用我家的地,损失谁补偿?”村民肖叔激动地说道。面对肖叔提出的问题,人大代表肖子良主动上门,耐心协调,通过“村里补一点、邻里帮一点”的方式巧妙化解,为工程建设扫清了障碍。 在人大代表的监督推动下,十方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稳步推进。截至9月,已推动完成十方、三坊、熊新、黎明等4个村污水治理,黎畲、高梧、乐畲、彭寨、处明、白土等6个村在计划和实施中。 “乡村的‘高颜值’离不开水环境的长治久清,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更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一步。”镇人大主席黄桂有表示,“我们要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真正为群众铺平污水治理这条‘民生路’,搭起通往民心的‘连心桥’。” 编辑:陈荣香 审核:林向荣 终审:钟晓芳 |
1、凡本网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武平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武平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