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院长王亮清带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防控与公共安全”重点专项“东南降雨型群发滑坡风险精准识别防御关键技术”项目“东南降雨型群发滑坡时空演化规律与孕育机制”课题组一行20余人,来武平开展地质灾害调研与科研工作。 课题组深入武平县“5·27”“6·16”群发滑坡灾害现场及多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系统开展多项科研工作,运用光学无人机、激光雷达、探地雷达、航空探地雷达和微震仪等先进设备,采集重点区域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数据,掌握相关区域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群发滑坡发生情况,深入了解武平地质特征。 同时,课题组还多次深入下坝、中赤、十方、岩前等乡镇,通过地质调查、现场取样、现场试验、地球物理探测及无人机测绘等综合手段,科学选定了重点研究区域,并在关键点位布设了雨量计、GNSS、微震仪等多种监测设备。这些工作为武平降雨滑坡监测预警和后续灾害风险评估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了解,该项目由同济大学联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上海交通大学、长安大学、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浙江大学、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等单位共同承担。项目主要聚焦东南地区降雨型群发滑坡的识别、预警、评估与防控等关键技术难题,致力于揭示群发滑坡孕育机理与复合链生动力学机制,突破隐患智能识别与短临预警技术,构建风险动态精准评估与韧性评价方法,并研发“生态—地质—结构多层次韧性断链”的综合整治技术,提升群发滑坡风险精准识别与防御能力,为国家重大防灾减灾需求提供科技支撑。 编辑:陈荣香 审核:林向荣 终审:钟晓芳 |
1、凡本网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武平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武平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