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闽西汉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武平县高度重视闽西汉剧的保护与传承上,通过政策扶持、培养专业人才、创作精品、加大宣传普及等措施,让有着“南国牡丹”之美誉的“家乡戏”重焕光彩。 闽西汉剧是福建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西皮 、二簧声腔体系,旧称外江戏,亦称乱弹 ,主要流行于闽西、粤东、赣南、闽南、台湾等地,影响遍及东南亚地区。清代乾隆间,乱弹流入闽西后,不断吸收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于嘉庆年间逐步衍化成闽西本地的地方戏曲剧种,上世纪30年代初定名为汉剧 ,50年代末为与湖北汉剧相区别,正式改称闽西汉剧。因唱腔悦耳动听,韵味无穷,闽西汉剧被客家人亲切地称为“家乡戏”。2006年,闽西汉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平县汉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原武平汉剧团)于1957年成立,是目前福建省唯一的县级闽西汉剧专业表演团体。建团六十多年以来,一直活跃在闽、粤、赣三省周边客家地区。 为传承保护闽西汉剧,近年来,武平县汉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以持续打造本土题材的精品汉剧剧目为重要抓手,创排演出了以红色历史为题材的《走出围屋》,以民间传说为题材的《定光佛缘》,以和谐社会为题材的《百姓镇秩事》,以林改为题材的《追梦青山》,以乡村振兴为题材的《捷文春汛》等一系列原创汉剧。它们陆续获得戏剧会演导演一等奖、音乐设计一等奖、剧本一等奖等一众大奖,其中,《百姓镇轶事》获得福建文艺最高奖项百花文艺奖,实现武平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此外,武平县汉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通过“汉剧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将汉剧艺术带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每年累计演出两百多场,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持续开展汉剧公益培训班、汉剧进校园、汉剧研学活动,每年惠及上万名学生。成立闽西汉剧人才工作室,通过领衔人、传承人以老带新等方式不断为汉剧艺术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编辑:陈荣香 审核:林向荣 终审:钟晓芳 |
1、凡本网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武平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武平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