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内峰峦叠嶂,河畔翠竹连绵,娟秀挺拔,河岸弯曲延伸,如一条绚丽多彩的丝带,游客们坐着竹漂一边听着艄公讲解古镇的故事一边欣赏沿岸的秀丽风光,时不时传来阵阵欢笑声…… 这里是武平县中山镇阳民村,一河两岸的“十里翠竹”便是阳民村村“两委”带领群众开启致富梦的起飞之地。 近年来,阳民村村“两委”始终将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第一抓手”和“红色引擎”,以产业党建强村为目标,用好用活“十里翠竹”自然风光、中山河湿地公园骑行步道和龙河竹漂码头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抢抓机遇,打造“水墨阳民”乡村振兴品牌。阳民村先后获得省级森林村庄、乡村治理示范村、“一村一品”专业村、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等荣誉称号。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在班长。”阳民村始终把抓班子、带队伍、聚合力、促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大胆选拔有技术、头脑灵活的年轻人进入村“两委”班子,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2岁,大专以上学历占66.6%。同时,充分动员乡贤、技术能人、大学生等返乡创业,着力培养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年轻后备队伍。先后培养致富带头人4名,储备村级后备力量2名,常态化组织村干部、村级后备力量、致富带头人等“抱团学习”,有力夯实村级发展基础。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只有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村里有钱了,村民富裕了,才能充分激发农业发展内生动力。为此,阳民村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种植辣椒、冬瓜、盘菜、茶叶等农作物,通过一年四季轮番耕种,实现村民每亩地每年增收约1.2万元,其中盘菜获得地理性标志产品认证,通过规模种植获得了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和产业振兴示范村称号。同时,阳民村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发展特色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延长产业链。由村党支部领办,成立武平县龙河竹漂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按照“村集体经济占股51%,村民合计占股49%”的模式鼓励村民入股,依竹傍水建设“龙河竹漂”项目。合作社成立以来,104户村民参与入股,筹集股金150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近15万元,龙河竹漂也成为武平当地及周边县域游客的旅游打卡地。 “现在我是专职艄公,跟刘师傅两个人,我们每天都很辛苦但是也很快乐。我每个月的收入,旺季的时候有3000多块,我已经很知足了。”阳民村村民张增珍说道。早些年从氨场下岗的职工张增珍自从得知村里大力发展“龙河竹漂”项目后,果断入股,如今不仅入股有收益,还在渡口当起了“掌舵人”,更是成为了阳民美丽乡村的“推介官”。 此外,阳民村村“两委”干部还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公司+互联网”的产业发展模式,深化“水墨阳民,村社共建”党建品牌,用活小罗庚村集体闲置土地,以“十里翠竹”特色景观为载体,将田园驿站综合体、产业振兴中心等项目通过支部领办合作社经营管理和对外招商引入第三方投资运营模式,建设“以竹代塑”应用场景示范点,打造乡村生态研学基地,实现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2023年,阳民村积极打造产业示范基地助力乡村振兴,与武平县百家姓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共同实施增家塅30亩水果种植示范基地,安置就业30多人。 “依托我村生态、区位优势,继续在‘产业富村’上下工夫,做大做强特色现代农业,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旅游产品的开发企业,拓展产业链条,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把阳民村打造得更加美丽。”谈及阳民村未来的发展,阳民村党支部书记邬广勤满怀信心。 编辑:陈荣香 审核:林向荣 终审:钟晓芳 |
1、凡本网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武平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武平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