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番音乐,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音乐形式,也被称为“十班”或“五对”。它得名于使用丝、竹、革、木、金制作的十件乐器进行演奏,是民间喜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闽西客家十番音乐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春节临近,年味渐浓。在武平县平川街道东城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东城社区十番民乐队正精心排练,准备新春期间的义演活动。悠扬动听的乐声为节日增添了浓浓的喜庆氛围。 闽西客家十番音乐,是历代客家民间艺人智慧和才华的结晶。最基本的乐器有曲笛、芦管、琵琶、三弦、二胡、小胖壶、大胖壶、夹板等,笛子为其领奏乐器。其乐曲描绘了大自然的壮美和客家人的生活习俗,还融合了历代戏曲剧种中的精华部分,如曲段、唱段以及曲艺作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东城社区十番民乐队成员赖辉荣说,“我们大部分题材都是《广东汉乐三百首》当中取的,包括刚才弹的《锦上添花》,还有《怀古》等曲子,都是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年纪大一点的人一听就知道,都很喜欢听。” 东城社区十番民乐队在武平是一支颇有名气的十番乐队,成员大多是退休的教师,平均年龄70多岁,最大的已经90岁了。他们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十几个人,很多人都是多面手,有的能熟练弹奏几种乐器。为使曲目更加契合团队的风格,乐师会改编原曲,使曲目更加流畅。他们的演奏,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现代的气息,让人耳目一新。 东城社区十番民乐队成员陈江生感慨地说,“学了很多种乐器,搞了一辈子十番音乐,还得过全市十番音乐比赛的金奖,很开心。我会把我热爱的音乐当作一辈子的事业一直搞下去。” 十番音乐在武平城乡广泛流传并深得群众喜爱。不论城镇和乡村,几乎都有演奏十番音乐的班社,多为业余的自娱自乐的组合,长年都有演奏,节假喜庆日尤甚。但由于十番音乐传承人普遍年龄较大,渐处于后继乏人的境地。政府及民间在传承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东城社区十番民乐队成员钟雪清说,“我们除了完成市、县、社区的各项义演活动外,我们乐队的赖老师、陈老师还有炳生老师,他们还积极参与文化馆组织的培训青少年一代的任务,我们老有所乐,但是我们也要老有所为,尽量为社会发挥一点余力,培养更多的传承人。” 编辑:陈荣香 审核:林向荣 终审:钟晓芳 |
1、凡本网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武平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武平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