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古至今,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新春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在武平,舞狮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当地人又叫“打狮头”。武平县功夫墨人王益东既是舞狮的传承人,也是石家拳的传承人。他把现代舞狮和传统舞狮表演形式相结合,把舞狮重新搬上舞台,不断把舞狮技艺传承发扬光大。 近日,记者来到兴贤坊,只见舞狮传承班的一群“小狮子”正在王益东的带领下做着日常训练,腾挪跳跃,一招一式尽显风范。 王益东介绍,他们舞的狮子属黄师,是文狮的一种,具有后代兴旺发达的意思。同时以武术石家拳作为基本功底,舞者通过不同的马步,配合狮头动作把各种造型抽象地表现出来。 王益东立志推广舞狮文化,在兴贤坊成立传承班,带领一群“小狮子”苦钻舞狮技艺,吸引了一大波热爱这项传统技艺青少年加入。 学员陈宗毅开心地说,“我是从5岁中班开始练武术的,因为妈妈想让我减肥,以后可以防身,所以妈妈让我学了武术。我觉得舞狮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可以强身健体,所以我喜欢舞狮。” 为了让非遗“活”起来,王益东还通过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带领舞狮队队员走进学校,开展课外辅导志愿服务活动,教学生们敲锣鼓、举狮头、舞狮尾,为孩子们播下非遗文化传承的种子。 王益东说,“我们的传承班经常会参加我们武平县里面的传统民俗文化的节日表演,也多次亮相省文旅厅和市政府主办的活动,深受观众的喜爱,极大地鼓舞了我们新一代的传承人和新生代的传承者们。” 多年来,王益东以深厚的武术功底、扎实的基本功,带领“小狮子”日复一日地辛苦练习,将“武”与“舞”完美结合,舞狮配合武技的身形、手势和步法,将舞狮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他的推广和传承下,武平舞狮入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益东说,“人民的非遗一定是人民共享,需要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去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地方濒临失传的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 编辑:陈荣香 审核:林向荣 终审:钟晓芳 |
1、凡本网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武平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武平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