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武平,说到元宵节,少不了就是花灯。武平中山古镇,素有“小京城”别称,有“武所闹花灯,如同南京城”之说。中山(武所)民间元宵闹花灯的习俗,已延续了近千年。每年正月十三但凡添新丁的家庭,不管军家、客家,不论贫富,不但在家厅堂中、大门口要挂灯,还要到宗祠去挂灯。 元宵前夕,记者来到中山古镇,只见沿街店铺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武所古街的宫灯。 今年81岁的林德春从事传统花灯制作,至今40多年了,是现今中山镇坚持纯手工制作花灯三人之一。他制作的花灯形式多种多样,有八角灯、六角灯、走马灯、鲤鱼灯、莲花灯等,在元宵节的花灯里独树一帜。 林德春说,今年制作了11个花灯,每个花灯差不多要5-6天的时间。传统花灯制作工序繁复,从制作骨架模型到贴花装饰,需要大大小小十几道工序,从宫灯底座、骨架尺寸到灯笼比例,都要严格遵循建筑学规律,相较于批量生产的工业花灯来说,造价较高。 距离林德春店铺不远处的老街祠堂,一些添丁的人家早早地将花灯送到祠堂,祠堂的桌上放着十几盏花灯,但传统花灯却只有几个。“现在的添丁的都是年轻人,一个是比较不懂这些,一个是现成的花灯比较便宜。”在老街上住了一辈子的老人洪义华说,老街会做花灯的老人以前有二十几人,而现在只有三个人会做,而且都是年已古稀的老人。 一盏花灯不仅仅表达出了对家中添丁的喜悦,也体现了武平客家人注重慎终追远,勿忘祖恩的传统思想,更是满含了传统手工艺人的坚守。“虽然做传统花灯费时但表达的意义不一样,只要我还能动,这门技艺我就会坚守下去。”林德春说。 编辑:陈荣香 审核:林向荣 终审:刘凌平 |
1、凡本网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武平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武平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