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医疗战线直面新冠病毒带来的严峻挑战。一方面,医护人员不断遭遇“阳”性减员,另一方面是激增的危重症患者,这注定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
发热门诊 就诊量剧增至平时的近10倍 发热门诊成为眼下最忙碌的区域,发热门诊负责人张美媚说:“近10天以来,我院发热门诊就诊量剧增,单日最高接诊量达476人次,达到了平时的近10倍。但还好我们有一定的准备,目前人员、物资等都能跟上。” 在保障普通门诊和住院需求的基础上,医院从各科抽调医务人员支援发热门诊,增设发热门诊诊室,24小时全天候接诊,最大限度满足患者就诊需求。高负荷工作下很多医护人员都病倒了,但退烧后第一时间返岗,拖着疼痛和疲惫坚守在一线。 急诊科 24小时永不间断的生命守护 自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以来,本就繁忙的急诊科,更是被按下了“快进键”。在这个24小时不“打烊”、全年无休的科室里,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抢救室内此起彼伏的咳嗽声,有来自病人,也有来自医护人员的。 为新入院患者做病情处置、危重抢救、病区转诊……这一切工作都要在急诊科完成,同时作为卒中、胸痛、房颤中心的救治点,急诊室还要为这些患者打通绿色通道,救治任务日益繁重,工作量和工作难度陡增。 从门口踮脚往抢救室看,密密麻麻都是医护人员的蓝帽子。医生被患者和家属围得水泄不通,连走路都要侧身,急诊科主任石日东直言:“作为老急诊人,这段时间承担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 随着大量阳性患者的集中涌入,不到两周的时间内,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已有90%被感染。“一退烧,能挺住的都回来上班了。”急诊科护士长赖秋红心疼地说道:“最近每天最怕听到就是又病倒了几名医生护士,但欣慰的是每到这个时候,总有人主动顶了上来。”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勇挑新冠救治重担的“硬核”力量 “嘀,嘀嘀……”“咳,咳咳……”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监护仪器的声音,与患者咳嗽的声音此起彼伏。这里是抗击危重感染最前线的科室,做好危重症救治,成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面临的关键大考。 “目前门诊量和住院患者人数激增,医护人员超负荷运转,但不管有多难,大家都全力以赴,扩充床位,应收尽收,确保危重病人得到及时救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兼ICU主任吴志刚拖着疲惫的身体,刚从急诊科会诊回来,又一头扎进ICU。 医护人员战斗减员,人手严重不足;就诊患者数量仍在激增,危重患者不断增加。在院病人从同期的30多人,暴增至50多人,就连走廊的空隙都没办法再多放下一张病床。 科室全体医护人员坚守在抗疫一线,始终在奔波着,“轻伤不下火线”的场景每天都在这里上演着。“面对这样史无前例的救治压力,大家没有丝毫退缩。看到在我们的努力下,一批批感染患者康复出院,觉得再辛苦都值得......”
ICU 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ICU(重症监护病房)是守护危重患者健康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这里的病人病种多、病情复杂多变、生命体征极其不稳定,诊疗和护理难度大,需要有专业的护理团队和精准的诊疗方案。 为了全力保障重症患者救治,ICU也经历了紧急扩容,从之前的12张扩容到现在的28张,纵使已扩容至原先的两倍多,新扩的床位也是一扩就满。 ICU护士长陈香飘一直坚守在岗位上,她说:“不少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后并不知道自己病情的严重性,加上自身有一些基础疾病,平均年龄都在70岁以上,入院时,血氧饱和度低、呼吸困难且病情变化迅速,需要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必须24小时持续观察,医护人员的工作量相较平时增加至少3倍。” 坚持带病上岗,全身酸痛,穿梭在病区为重症患者守护生命,ICU的全体医护人员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们说:“能用自己的专业为患者减轻病症,也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身上的责任与担当!” 编辑:陈荣香 审核:林向荣 终审:刘凌平 |
1、凡本网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武平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武平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