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捷文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捷文村群众来信重要指示,坚持党建引领,发挥林改标杆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乡村旅游,绘就全国林改策源地振兴发展新画卷。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2021年村集体收入达55.3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60元,昔日的荒山变成金山银山,先后获得“国家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福建省乡村振兴试点村”“省级‘一村一品’(灵芝)示范村”等32项国家和省市级荣誉。
抓支部夯基础,筑牢战斗堡垒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捷文村党支部牢固树立党的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着力夯实基层基础,为持续深化林改、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选优配强班子。以村级组织换届为契机,突出“双好双强”,拓宽视野选人,将村里的退伍军人、返乡创业大学生、种养大户等选进村“两委”班子,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38.5岁,较上一届降低4.1岁,中专高中以上学历占83.3%,比上一届提升43.3%。同时配备1名省派驻村第一书记、1名省引进生、1名科技特派员和1名金融助理,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夯实村级阵地。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建设党建公园、党建长廊、乡村振兴服务站、百姓书屋等,在村部设立“红土先锋党员工作室”及党员活动室,丰富党员活动阵地,着力把捷文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为凝聚党员、服务群众的重要纽带。强化村“两委”干部、农村党员培训力度,创办“红土初心讲堂”,打造市级党员干部现场教学点,今年以来,承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主题班次、乡村振兴考察学习、主题党日和各类培训共112批次7000余人。 开展“五级联创”。抓住与林业部门业缘亲的优势,与省林业局产业发展处党支部、市林业局机关第二支部、县林业局机关党支部、万安镇党委共同建立省、市、县、镇、村五级党建联创工作机制,形成了组织一次联学交流活动、进行一次重温入党誓词、慰问一批困难党员、举办一场林改调研座谈会“四个一”的共建模式,集中解决了涉及村庄产业振兴、民生事业发展的20余个实际问题。 抓项目促产业,激发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作为全国林改标杆,捷文村党支部在持续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积极利用党建、文化、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成立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5家,家庭农场15家,大力发展林旅产业,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采取“村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从2018年开始,先后引进盛达农业、梁野山农业、万欣农业和多啦吃货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打造千亩灵芝基地、富贵籽种植示范基地、武平黄金果种苗培育示范基地等7个示范基地,并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先后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科院,合作开发富贵籽、黄金果新品种,实现产业基地化和基地产业化。支部通过引进多家企业,流转租赁村集体和村民耕地林地3000余亩,盘活资源,实现村集体和林农双增收。 着力引进加工企业。充分利用省级“一村一品”(灵芝)示范村的优势,引进福建永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合作,以村办企业形式建设紫灵芝全产业链项目,实现种植、加工和销售一体化。同时,组建捷文生态林业发展中心,与万安林业站合署办公,全力推进该项目和闽笋加工基地建设。目前,闽笋加工项目已基本完成;紫灵芝全产业链项目已完成选址、征迁和报批等前期工作,项目建成预计村集体可增收20万元以上。 全力推进研学旅游。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浙江融趣文旅公司投资建设融趣森林魔法研学基地,实现研学旅游产业零的突破,成为捷文村当前又一主导产业。该项目于2020年12月开工,森林会客厅、真人CS、新西兰滑板车等一期项目已投入运营,“碳中和”研学课程填补了全国“空白”,目前正在申请国家专利。 抓服务重民生 提升治理效能
坚持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捷文村“两委”干部和党员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补齐民生短板,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项目,建设捷文林下经济展示馆、林改广场、国家森林步道等一批基础设施。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美丽捷文”项目建设,实施补短板项目33个,完成村主干道“白改黑”5公里、人饮工程二期建设,形成环村沥青路网,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坚实基础。 推行乡村振兴积分制管理。完善村规民约,出台《捷文村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积分制”实施方案》,对党员参与乡村振兴的6项建设任务进行全面量化,通过定期积分评比奖励,选育培树乡村振兴带头人、示范户,调动党员和村民参与服务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成立林改故事“小蜜蜂”、灵芝技术“小精灵”、乡村振兴“小红帽”、科普研学“小喇叭”四支党员志愿服务队,以乡村振兴为主要服务内容,通过“志愿服务+党建引领”、“志愿服务+技术指导”、“志愿服务+营销对接”等多种模式为捷文振兴发展护航领路。 编辑:李良英 审核:林向荣 终审:刘凌平 |
1、凡本网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武平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武平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