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充分展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讲述武平人民群众的奋斗历程和美好期望,武平县融媒体中心面向广大粉丝开展建党100周年“我和我的家乡”主题征文活动。现将收录和粉丝投稿的作品进行展播,今天推出第十三期《家乡那口老井》。
家乡那口老井
我的家乡,一个被连绵起伏的群山深深拥抱着的小村庄。家乡有口老井,不知道是哪一朝代哪一辈人挖的。她曾是村民的甘美乳汁,是一个村的生命源泉。
▲图为岩前镇灵岩村家门口的老井 2021年/摄
每天清晨,公鸡扬起它高昂的头,一声声深情地啼叫。勤劳的村民依次起床,各家各户的房门陆续打开,早早去井边挑水。挑桶的依依呀呀声、走路的噗哧噗哧声、咳嗽的喀喀喀喀声、摇辘轳的咯吱咯吱声,伴同鸡、犬、鹅、鸭的鸣叫声,此起彼伏,而又节奏分明,汇成一场乡村交响曲。 当人们把那一桶桶甘泉挑回家后,便开始埋锅做饭。伴着那“咕噜噜”的声音,小村睁开了惺忪的睡眼,刹那间从睡梦中惊醒。你若抬头观望,悠扬的炊烟几乎是同一时间升腾在家家户户的屋顶,轻轻袅袅,飘飘扬扬。一会儿俯身戏弄瓦片,一会儿侧身倚靠屋檐,一会儿努力点染青山,一会儿奋起直冲苍天。忽远忽近,腾挪转移,时断时续,缥缈不定,氤氲着一幅幅朦胧的山村水墨写意,最终化为天上的云朵。袅袅的炊烟,其实就是井水和稻米完美结合之后,被柴火烘烤出来的浓郁芬芳。 井水清澈透明,若是爬到井口,老农饱经风霜的皱纹,少女甜蜜醉人的笑窝,高空疾驰而过的飞鸟,蓝天飘渺柔软的纤云,全都清晰可见。井台、井口是用石头垒砌而成,长年累月的潮湿使井台上长满了苔藓,鲜嫩翠绿,仿佛一碰,就会流出生活的喜乐、乡村的温润。 炎热的夏季,四处热得像蒸笼一样,村民从田里回来,全身湿透。人们在井里打起一桶水,伏身对着桶咕噜咕噜一通喝,那个解渴,那个畅快,真是无法形容。男人们喝饱了还不过瘾,索性光着膀子,把剩下的井水从头浇下,口中大叫一声:“爽!”还有人摘好几个西瓜,用桶盛着放进井里,忙完农活后捞起来带回家吃,那种“冰镇西瓜”的滋味至今还让人回味。 党的改革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也吹进了小小的村庄,各家各户都在自家院子里安装了自来水。把水龙头打开,哗哗的流水,流进盆里桶里,也流进人们的心窝。那经年不息的辘轳声,曾是小村里最动听的音乐。如今,它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结束了它精彩的演出,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为无数村民记忆深处的绝响。辘轳也不知被哪个“古玩家”珍藏,不见了踪影。 我曾多次在梦中回到故乡,寻找那口微澜的老井。但如今,那口老井历尽岁月的沧桑,尝遍人生的酸甜,像一个苍颜豁齿的老人,任凭身边人来人往,一切热闹都与她无关,她只是默默地守着凄凉的一隅。看着空空的井栏,看着落寞的老井,我似乎觉得有什么宝贵东西遗失在过往,喉咙像被什么东西哽住似地难受…… 但我知道,社会在发展,国家在进步,家乡人民过着幸福的日子,这是值得庆幸的事。老井就像一个曾为社会做过无数贡献的老人,如今有了新的取水方式,并不是时代抛弃她,而是她到了该把自己身上的重担交给年轻人的时候,到了该安度晚年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她,更应该为她移交光荣使命而记住她、尊敬她。 家乡的老井,谢谢您曾经作出的巨大贡献!谢谢您陪我们走过许多美好的时光!
作者介绍 曾菊平,福建武平人,现就职于武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2017年参加“传递青年之声·讲好武平故事”武平县政务旅游讲解员大赛中荣获“优秀讲解员”称号及“最佳人气奖”;2018年团体参加武平县“小蜜蜂”理论宣讲大赛中,撰稿《我爱你,多彩的武平》荣获三等奖。 编辑:陈梅英 审核:林向荣 程荣伟 终审:刘凌平 |
1、凡本网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武平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武平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