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房子、新村道、新墙绘。9日,周末的武平县城厢镇尧禄村,一拨拨游客走进这个“客家桃源”网红村。向村内望去,村道干净整洁,明亮的墙面被3D画点缀,房前屋后的凤仙花、三角梅开得正艳,一幅“宜居宜业宜游,记得住乡愁”的幸福乡村画卷尽收眼底。 环梁野山城乡一体协调发展试验区建设“五朵金花”之一的尧禄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宜居为导向,以“阡陌桃园、尧禄人家”发展思路,围绕村口“一湖”“一溪”实施乡村旅游景观基础设施和房屋立面艺术3D绘画项目,全面推进环境综合整治,致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增强乡村旅游核心吸引力,村容村貌大幅提升,走出了一条生态引领、产业为本、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 尧禄村是武平县坚持生态立县、推进绿色发展,努力打造高颜值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 乡村是中国的根,让农村人居环境“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福祉、农村社会的文明和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始终把这一工作当作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来抓。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是习近平总书记亲手抓起、亲自主导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发源地。深化林改,在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上取得更大成绩,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武平的殷切期望。近年来,武平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坚持生态立县、推进绿色发展,落实到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一革命四行动”中,努力打造高颜值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坚持党政主导 立足农民主体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一直以来,武平县坚持党政主导与立足农民主体相结合。一方面坚持党政主导,高位推动。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县、乡、村“三级书记”抓落实的机制,压紧压实各级党政一把手责任。另一方面立足农民主体,全民参与。用好武平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强化宣传发动增强自觉,将宣传标语、公益广告等传统宣传方式与新媒体宣传相结合,增强群众的环境整治意识;注重听取民意促进参与,根据群众的合理性意见完善整治方案,广泛争取群众支持;推进移风易俗优化管理,健全村民理事会,完善村规民约,督促引导群众自觉维护良好人居环境;实施激励考评促进比学,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流动红旗”等评选活动,建立曝光台制度,形成互促共建宜居环境的新风尚。 坚持规划先行 注重客家特色 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承载着广大农民群众的殷切期待。 武平县坚持执行年度计划与制订科学规划相结合。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以科学规划为引领,立足乡村特点,客家特色,遵循自然规律,源于传统根脉,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先后编制了两套、7种户型通用图集,既方面群众使用,更注重打造客家建筑风貌特色。完成每年行动计划任务时,注重把推进整治工作与加强村庄规划管理结合起来。
一方面突出生态立县、绿色发展。不是就整治而整治,而是通过整治践行“两山”理念。创建美丽乡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加速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另一方面坚持因村制宜、分类规划。对全县225个村(居)进行分类规划,分为集聚提升类中心村庄72个、转型融合类城郊村庄65个、保护开发类特色村庄82个、搬迁撤并衰退类村庄5个和待定类村庄1个,明确不同工作重点。 实施项目化整治 强化常态化管护 “我外地嫁过来的,这几年村里确实变化很大,以前养猪乱排污水,河水臭臭的,现在整条小溪都清澈见底。”东留镇黄坊村村民周勇招说,村内还建了一个水上乐园,配套旅游厕所,现在村民们生活得很舒心。 东留镇黄坊村,是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去年以来,该村始终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加快农房整治行动、有序推进厕所革命、积极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扎实开展农村垃圾治理,组织实施村庄清洁行动,由第三方保洁公司负责村庄生活垃圾清扫和清运工作,探索出了一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之路,村子变靓成百姓幸福乐园,受到村民一致好评。 武平实施项目化整治与强化常态化管护相结合。实行项目化推进工作落实机制,在落实每年整治项目的同时,不断健全常态化科学管护机制。
推进保洁市场化。全县17个乡镇(街道)、225个村(居)中,已有13个乡镇(街道)垃圾转运、13个乡镇(街道)污水处理、140个行政村村庄保洁、189个行政村垃圾清运采取购买社会服务方式(其余乡镇、村居采取自行维护模式),实现提质提效运行。 推进投入多元化。健全上级预算、本级财政奖补、相关部门投入整合、受益群体自筹、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全县累计投入各级财政性资金6.36亿元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行农村垃圾处理收费,全县有65%以上的行政村已开展收费。同时,制定《武平县乡镇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并有序落实收费。 推进考评常态化。建立科学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考评机制,实行一月一考评一通报,一季度一现场推进。坚持明察暗访,对发现问题及时通报、限时整改,并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县对乡镇绩效管理考评内容。 倡导基层创新 加强有效监管 在东留镇,每周二上午8点到12点,是“垃圾兑换超市”集中开放兑换时间。“大的每瓶换两毛钱,小的每瓶换一毛钱。”几分钟不到,新中村村民徐珍玉将满满一个塑料袋的垃圾,兑换成了购物券。 “有时我们就兑换毛巾、牙膏、肥皂等生活用品,非常方便。”徐珍玉说,自从去年实行垃圾兑换超市后,山上见不到有害垃圾了,在这样舒适整洁的环境里生活,心情很舒畅。 东留镇探索“垃圾兑换超市”创新模式,是武平县近几年积极倡导基层创新,加强有效监管,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助推当地乡村振兴的一个实例。
武平县落实规定动作与倡导基层创新相结合。一方面“创新源头减污”。东留镇探索的“垃圾兑换超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有效做法,得到省政府肯定,已在各乡镇推广。岩前镇成立大件垃圾分解处置中心,福建日报作典型宣传。民主乡实行旧膜抵(换)新膜、乡村适当补助,对农田残膜进行回收、减少污染。另一方面“创新一体保洁”。永平、湘店等乡镇实行乡村“水陆保洁一体化”,整合环保站、河长办、路长办、村管站等资源,实行“多员合一、水陆共管”,既节约了保洁经费,又提高了保洁效果。同时“创新综合执法”,万安等乡镇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安全生产、生态环保、河长制、路长制“五位一体”的综合巡查执法机制,加强了有效监管。 着力统筹推进 突出示范引领 走进“全国林改策源地”捷文村,干净整洁的主干道,沿河修建的亲水步道,错落有致的房舍,平整开阔、设施齐全的广场,一副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景象跃然于眼前。 在过去,捷文村祖祖辈辈靠山吃山,守着林子过苦日子,10多年来,敢为人先的捷文村民探路绿色发展,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村民更富了,村庄更美了,昔日的穷山村变成美丽新村。 2018年1月15日,中央办公厅向福建省委办公厅转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捷文村群众来信的重要指示:“得知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村里的林子变密了,乡亲们的腰包变鼓了,贫困户们也都脱贫了,感到很高兴。希望大家继续埋头苦干,保护好绿水青山,发展好林下经济、乡村旅游,把村庄建设得更加美丽,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武平梁野大地。当年1月,武平县将捷文村确定为县级乡村振兴示范点,致力持续深化林改,通过实施“乡村振兴·美丽捷文”建设项目,集中打造“捷文森林特色小镇”,让其成为远近闻名的改革村、小康村、富裕村,全国有名、全省全市有位的乡村振兴示范点。 为抓好整体推进与突出示范引领相结合,武平县注重试点先行、示范引领,推动从“盆景”向“全景”的转变。 抓整村示范。努力将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打造成为乡村振兴样板村。云寨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级旅游金牌村”;捷文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示范基地”;尧禄村被评为“首批国家森林乡村”“省乡村旅游特色村”。 抓工作示范。比如以27个试点村为示范,开展农房整治整村整片推进,全面拆除危旧空心房占地面积16.7万平方米,占计划拆除面积15.66万平方米的106.7%。 抓党员示范。发挥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形成整治攻坚合力。民主乡民主村成立由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外出乡贤代表组成的乡村振兴党群理事会,完成了拆除涉及50余户约6000平方米的宗亲连体危旧空心房这一难以完成的任务。 ……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需久久为功。下一步,武平县将精心谋划推动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持续打造高颜值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努力将美丽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致力从处处美,到常态美、到产业美,真正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
1、凡本网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武平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武平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武平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