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上旬以来,福建日报、海都报、海峡卫视等众多媒体,再次聚焦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邓秀英,报道这位客家妇女多年来替夫尽孝、还债担当的事迹,把“好人之城”武平县不断传递的正能量引向深入。打造“好人之城”,正成为武平发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筹码。 “好人之城”耀德闽西 10月29日,在福建省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龙岩)现场交流活动上,邓秀英分享了她的经历。 邓秀英是大禾乡贤坑村村民。30多年来,邓秀英精心照顾精神失常的婆婆和智障的大伯,不离不弃,7年前她丈夫不幸身亡,欠下10多万元外债。面对厄运,她始终没退缩,替夫尽孝,用柔弱多病的身躯撑起濒临崩溃的家。 邓秀英以实际行动践行孝道、诠释亲情,她是孝老爱亲的榜样,也是武平好人们的缩影。细数武平涌现出的好人,他们的荣誉包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福建好人”、“最美孝心少年”、“最美农民”等。在武平还有许多默默奉献的草根人物,他们组成志愿服务队,几年来不断关爱弱势群体。至目前,武平共有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最美孝心少年”各1人,“福建省道德模范”2人,9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7人荣登“福建好人榜”,好人总数居全省前列,被誉为“好人之城”。 文明创建再度启程 今年2月,武平县被中央文明委授以“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称号,入围2017年第五批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创建名单。 在3月初召开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上,武平县明确提出了:“我们争创和追求的全国文明城市,她首先是一座‘好人之城’,乐于助人、孝老爱亲的道德风尚蔚然成风,成为靓丽人文风景”,并提出了具体举措,“要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创新措施,全面落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各项指标,努力为全县人民创造宜居、宜业、幸福的社会文化环境。” 目前,武平县制定了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工作总体方案,成立了“创城”工作组织机构,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职责,并于9月开始全面推进各项创建工作,进一步推动武平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市面貌明显改善、社会风气明显好转、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力争2017年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好人之城”助力创建 事实上,打造好“好人之城”,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武平县在硬件上的配套有不少。比如当前实施的“一二三四”工程,其中,“一”是建设一个“公园”,即建设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使之成为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场所。“二”是建好两个“馆”:一是建设家训家规馆,展示武平现有姓氏祖训、家训及历史名人家风、家规;二是建设数字好人馆,大力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 武平县充分挖掘客家传统美德,形成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多种形式,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着力打造好“好人之城”,并以“好人之城”为标杆、为特色,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中赢得先机,这是武平在探索的路径。 而今,“好人之城”正释放出推进社会发展的强大正能量,给武平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添砖加瓦。 【责任编辑:刘耀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