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武平县委书记在为该县近日出版的“好人之城”一书作序时,号召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带动群众。 武平县充分挖掘客家传统美德,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多种形式,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着力打造“好人之城”。 以文育人:挖掘传统真善美 就在人们用迟疑的目光审视“摔倒的老人该不该扶”时,武平县城厢乡钟日富却以爱管“闲事”而出名。1994年10月以来,他在19年里共救了坠河、车祸、溺水、斗殴受伤、晕倒后奄奄一息的老人等9名遇险者。当问起是否担心“被讹诈时”,钟日富回答:“哪有想那么多!” 在社会信任危机导致道德判断受到冲击的今天,钟日富一次次“危难之处伸援手”的义举感动了中国,他也因此而荣登“中国好人榜”。不过,钟日富的“义举”在客家县份算不上特殊,今年2月19日武平公安局110指挥中心的一段监控视频,再一次记录了当地群众无暇考虑会不会“被讹诈”,热心帮助摔倒老人的全过程。 2月19日15时11分,指挥中心接群众报警,称街心公园有一名老人摔倒在地,无法自行站立,立即指派平川派出所民警出警。就在民警出警过程中,接警员通过监控视频看到了温情的一幕。 15时13分,当时气温只有5℃。监控视频显示,凛冽寒风中,摔倒的老人坐在冰冷的地板上,帽子被风吹到路边,一根拐杖躺在其身后一米多远处。画面中的路上没有行人,老人感觉很无助。 14分,一名中年女子走进了画面。她很快发现了这名老人,没有丝毫犹豫,当即上前捡起帽子帮老人戴上,接着又去捡一旁的拐杖,然后她想用双手把老人搀起来,但没有成功。 此时,其他路过的群众看到这一幕,纷纷上前,有的帮着扶起老人,有的帮着拿拐杖,大家将老人搀扶至一旁的石凳上坐下。接着有一名群众掏出手机报警,其他人陪着老人静静等待民警的到来。 17分,派出所民警赶至现场,确定老人身体无大恙后,询问其姓名、住址及家人联系方式。不久老人的家人闻讯赶到,将其安全接回家。 这一事件全过程持续不到20分钟。这几位好心路人在民警到来后,才先后悄悄离去。 事后笔者向出警民警了解情况。原来这名老人姓陈,76岁,家住平川镇修塘背附近。当天他出门想找老友聊聊天,路过公园时不小心摔倒,本来就腿脚不便,摔倒后一时动弹不得。 虽然在指挥中心监控视频中,我们只能看到那些好心路人的模糊身影,我们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他们对素不相识的老人伸出援手,在这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传递着人间温情。 不怕“被讹诈”而热心扶起摔倒老人,在客家族群中算是一个平常善举。其实,包括敬业乐群、慷慨好客、古道热肠等优良品质,追求正义、不畏牺牲、吃苦耐劳等优秀传统,已经深深融入客家人纯朴的血液。对此,武平县文明办干部说,客家人不仅保留着中原语言活化石客家话,而且保留着传统文化的独特精神标识,只要稍加发掘,就可以发现中华传统的真善美,“像空气一样”滋养着客家族群。 典型引路:培育文明新风尚 “孝顺父母是做儿女的本分,实在没什么好说的。”带着盲母出嫁,38年如一日悉心照顾母亲,被评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的刘玉英,面对笔者的采访,显得十分拘谨,她说一切都是应该的。 “有你在,这个家才完整。”十年如一日不离不弃服伺病瘫丈夫,含辛茹苦把两个子女抚养成人的十方镇鲜水村农户张桃娣,她说不出现在婚礼上常用的语言:“你愿意嫁给这个男人吗?爱他、忠诚于他,无论他贫困、患病或者残疾,直至死亡。你愿意吗?”她只会用一个客家女子的坚毅,默默地守护这个家。 “贴钱经理钟伟东,和我所了解的许多武平人一样。”日前参与了“中国好人榜”投票的市民林小满说,为了信誉宁愿“贴钱”,这是武平人的性格。 “仅有性格,还远远不够,关键在于弘扬。”县文明办干部告诉说,近年来武平县建立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并以挖掘、宣传、评选、表彰各类“好人”为抓手,积极推荐评选各级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大力弘扬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孝老爱亲、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等良好道德风尚,引导干群共建“好人之城”。 一个个好人,就是一把把火炬,照耀并温暖着武平这个充满爱的家园: “贫民慈善家”赖茂增,致富不忘乡亲,多年来资助困难乡亲累计200多万元,并带头捐助为家乡铺设18条乡村道路,连续三年为家乡3个村的村民代缴新农保、新农合费用。 荣登“中国好人榜”的王万鸿,是东留乡桂坑村的一名乡村医生。他行医20年来,从未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为困难的患者减免各种医药费用上万元,被当地村民称为“健康保护神”…… 发轫于这座全国文明县城的“武平好人现象”,引发各级主流媒体聚焦、追踪。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共有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福建日报和央视、海峡卫视等省级以上媒体记者100多人次到武平采访报道。 在武平县,还有许多默默奉献的草根人物、草根群体:一肩挑起两家担,再苦再累不言弃的中赤乡村民蓝富昌;义助孤老三十载的普通农妇童永兰;每天义务扫公园的刘仁宝……700多人组成的义工队伍,几年来不断关爱弱势群体;200多名“爱心妈妈”以不同方式,常年关爱留守儿童;1500多名离退休干部组成的老干部调委会,成为社会稳定的“缓冲器”。 正是在典型的引路下,越来越多普通市民加入了志愿者队伍。目前,武平志愿者注册人数达7908人,志愿服务队有175支,广泛开展捐款捐物、交通劝导、无偿献血、扶助残疾人、关爱留守儿童等各类志愿活动。 制度保障:释放社会正能量 “武平‘好人’频现并非偶然,而是人文、历史、社会环境共同孕育的结果,是武平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样板,是社会道德建设常抓不懈的集中体现。”武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钟日朝在接受采访时说。 近年来武平县以创建全国文明县城为契机,充分发挥传统客家文化人文优势,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形式,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并顺势而为,大力宣传各领域的典型好人,用身边的典型教育人、感召人、引导人。 全国“最美孝心少年”王芹秀,是个年仅13岁的养女,她每到周末都要跟着村里的妇女上山拾柴火,以多卖一些柴火贴补家用。她既要坚持读书,又要养活患有间歇性精神病的养父及86岁高龄的养祖母,用瘦弱的双肩撑起了一种“超越血缘”的爱。中央电视台以“爱比血缘更美丽”为题报道了她的事迹后,她成为该县中小学生追捧的“孝心明星”。 为让“好人”生长的土壤更肥沃,武平县采取政治上关心、精神上支持、物质上帮助等多种形式,为好人办实事、撑腰杆,力促好人有好报。该县出台了《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奖励办法》,并建立协调机制,设立保障基金,在就业、资金补助、银行贷款等方面努力帮助好人们解决实际困难;邀请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参加当地重要节日庆典和重大活动,彰显其崇高的社会地位;对有参政议政能力的好人,推荐其参选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评劳动模范。与此同时,该县还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爱好人,争当“好人后援队”的铁杆队员。 而今,诚实守信、尊老敬贤、热心助人、扶危济困、回报社会渐成群众评判人生价值的标准,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得到广泛认同。从点滴之处发现“好人”、崇尚“好人”,正成为武平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行动。武平“好人”风起云涌,正由盆景变为风景,释放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图一:中国好人赖茂增捐款援助下坝乡元丰村困难群众。 图二:武平县老干部调委会主任邱其华在现场调解。 图三:武平县东留乡大明村普通农妇曾荣秀为婆婆梳头。 |